中新网12月1日电 综合报道 今天是第23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为“普遍可及和人权”,强调实现艾滋病预防、治疗、关怀和支持的普遍可及,是保护人权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建起了一张防控艾滋病的天罗地网。11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更是明确指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
中国累计6.8万人死于艾滋病
11月29日,卫生部通报了中国艾滋病疫情及防治工作情况。通报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70393例,其中病人132440例;死亡68315例。
2009年,卫生部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结果表明: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4万人,其中病人约10.5万人;2009年新发感染者约4.8万人,因艾滋病相关死亡约2.6万人。
通报显示,近两年,中国艾滋病疫情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艾滋病疫情持续上升,上升幅度有所减缓。近几年,随着我国艾滋病宣传教育、咨询检测和抗病毒治疗等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发现的感染者和病人越来越多,治疗后病人的病死率显著降低,根据艾滋病疫情的发展规律和国际艾滋病流行经验,我国累计和存活的感染者与病人数量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上升。近两年的艾滋病监测结果表明:年报告感染者和病人数的环比增长率由2008年的16.8%降低到2009年的9.3%,2010年1—10月同比增长率下降了1.4 %。
二是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男性同性性传播上升速度明显。历年报告病例中异性传播所占比例从2008年的40.3%上升到2009年的47.1%;男性同性性传播所占比例从2008年的5.9%上升到2009年的8.6%。
三是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疫情严重。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和广东6省累计报告感染者和病人数占全国报告总数的77.1%。
感染者仍面临明显歧视
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来说,除了疾病本身对生命健康的威胁,最大的影响往往来自社会歧视。
中国疾控中心性艾中心副主任刘康迈11月30日发布的《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所面临的歧视现状分析报告》显示: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就业、就医、保险、教育等方面受到明显歧视,被调查的1877位感染者中,有14.8%被拒绝雇佣或因此失业,12.1%至少有一次被医疗机构拒诊,12.2%遭保险公司拒保,9.1%被保险公司拒赔,9.%感染者的健康子女被迫辍学。
11月29日,“艾滋就业歧视第一案”当事人小吴(化名)已向安徽省安庆市中级人民法院递交诉讼书,安庆市中院已决定立案受理。有媒体称,这对艾滋病维权者来说,意义重大。
今年5月,小吴参加了安庆市人社局、教育局组织的安庆市市直学校公开招聘教师考试。体检结果显示他是艾滋病毒感染者,因为这个原因,安庆市教育局告知他不予录用。随后,小吴将安庆市教育局、人社局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判令被告认定原告体检不合格不予录用的行为违法;请求责令被告重新作出对原告的具体行政行为。
11月11日,安庆市迎江区法院宣判,驳回原告诉讼请求。11月29日,小吴再次上诉。他说:“选择在世界艾滋病日前提起上诉,不再单是为我自己。如果选择不上诉,我的生活其实可以继续,并且暴露身份的可能也很小,但我仍想为这个群体讨个生路。”
刘康迈认为,歧视极大损害了感染者合法权益,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血多不良影响。他建议,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普及和反歧视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审订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立法保护。
艾滋病疫苗一期试验实现设计目标
“国际艾滋病日”前夕,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邵一鸣表示,中国艾滋病疫苗一期试验完全实现设计目标。
邵一鸣介绍,传染病的疫苗临床试验一般要进行三期。刚刚结束的第一期临床试验充分证明,这个疫苗是非常安全的,接种者没有任何严重的不良反应;既能够引起体液免疫反应,产生抗体,也可以诱导细胞免疫反应产生针对病毒的特异性的T细胞反应,完全实现了设计目标。
另外,邵一鸣介绍说,二期疫苗也已经生产出来,得到了国家药监部门的技术审批,现正报送二期的临床试验的方案。
据悉,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人体的血液、精液、因道分泌液、乳汁和伤口渗出液中,虽然这种疾病目前尚不能治愈,但通过控制三大传播途径,仍可有效预防感染:
一、预防经血液传播。包括远离毒品;预防事故,减少不必要或不适当的输血,同时只接受经过艾滋病病毒检测的血液、血制品和组织;使用清洁医疗器具,不与他人共用可以引起破损的工具如剃须刀、牙刷等。
二、预防经性接触传播。进行安全的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患了性病及早到规范医院检查、治疗。
三、预防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毒的妇女应避免怀孕;对选择继续妊娠者应采取抗病毒药物干预和剖宫产等措施阻断传播,产后进行人工喂养,避免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
艾滋病防治关系到民族兴衰
11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
会议指出,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防治任务还十分艰巨。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在切实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同时,会议确定了八项艾滋病防治政策措施:
一、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加强对重点地区和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落实初中及以上学生学习防治知识的规定,制定媒体刊播防治知识和公益广告的指令性指标,全面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和政策。
二、扩大监测检测覆盖面,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在基层推广使用快速简便的艾滋病检测方法。疫情严重地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主动开展艾滋病、梅毒检测咨询。
(三、扩大预防母婴传播覆盖面,有效减少新生儿感染。逐步将预防母婴传播和先天梅毒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扩大到全国,免费为孕产妇提供艾滋病与梅毒检测,对感染的孕产妇及所生儿童免费提供系列干预措施。
四、扩大综合干预覆盖面,遏制艾滋病病毒传播。依法开展禁毒、打击卖婬嫖倡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易感人群、感染者和性病病人的综合干预,努力切断经性传播途径。建立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和药物维持治疗之间的衔接机制以及异地服药保障机制,最大限度收治吸毒人员。
五、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完善以就地治疗、家庭治疗和社区治疗为主的抗病毒治疗服务网络,建立病人异地治疗保障机制,扩大中医药治疗规模。适当增加基本药物目录中抗艾滋病病毒治疗和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种类,扩大用药范围,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减轻病人医疗费用负担。
六、加强血液安全管理,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大力推动无偿献血,提高血站血液筛查能力。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用血和院内感染的管理,强化病人和医务人员防护,预防医源性感染。
七、加强对感染者和病人的关怀救助,落实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福利保障政策。努力消除歧视,保障感染者和病人及其家庭成员就医、就业、入学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加强对违法犯罪感染者和病人的治疗、救助,做好教育监管工作。
八、加强艾滋病防治队伍建设,促进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防治能力和水平。
背景资料:艾滋病
艾滋病是后天免疫缺损综合症的简称,它由“人体T细胞白血病病毒”(HIV)所引起。该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2年至13年,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并最终导致死亡。
自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之后,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最新发布的全球艾滋病状况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为3330万人。2009年,艾滋病在全球造成约180万人死亡。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希望,到2015年,全球每年艾滋病致死人数能在目前水平上减半,即将艾滋病致死人数控制在90万人以内。
为提高公众对艾滋病危害的认识,呼吁人们采取措施预防其传播和蔓延,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