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烧婬书积功德,得中状元

明朝中叶后,因为经济的发展,百姓生活富足,也有了更多的闲情享乐。彼时戏曲小说大为流行,而为了吸引读者、增加销路,有的小说中加入了倩色描写或主要描写倩色,比如《西厢记》、《金瓶梅词话》等。据历代禁毁书目所载,这类小说大概有一百五十到二百种,而作者大多并不可考。这些婬书的流传,着实是害人不浅。

清朝建立后,从康熙帝到同治帝,都曾不止一次严敕有司查禁这类小说,规定:“违者治罪,印者流,卖者徒。”“如仍行造作刻印(婬书)者,系官革职,军民杖一百、流三千里,市卖者杖一百、徒三年,该管官不行查出者,初次罚俸六个月,二次罚俸一年,三次降一级调用。”

除了朝廷严加查禁外,民间也有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了婬书的危害,他们看到这类书籍就销毁。如清中叶有位叫石韫玉的人就是如此。

石韫玉(1756—1837),字执如,号琢堂、独学老人等,苏州府吴县人。十四岁时,曾居住在表兄、苏州藏书家黄丕烈家中。四年中,他读遍了所有黄家藏书,并与表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段岁月,也让他萌发了对书籍收藏的兴趣爱好。

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九岁时,石韫玉赴金陵(今南京)参加省试,在金陵书市购得《史记》一部,大喜,回家后,每天躺在床上读之,乐而忘疲,往往读个通宵达旦,他花了三个多月将其读完。其后他的藏书越来越多。

不过,他对婬词艳曲等书深恶痛绝。他专门在家中设置了一个焚烧炉,名曰“孽海”,凡是看到婬词艳曲坏人心术与诋毁名教的书籍,他就买回家,都扔到炉中烧毁。如此烧了十几年。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中说“韫玉以文章伏一世,其律身清谨,实不愧道学中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恩科,石韫玉考中状元,从此进入官场,先后任福建乡试正考官、重庆府知府,最后官至山东按察使。清代文学家、曾做过知府的梁恭辰认为这是他烧婬书、积功德所致。

嘉庆十二年(1807),石韫玉卸下官职回到故里,因他对书目学、方志学、校勘学、金石文字学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所以主修《苏州府志》160卷,府志保存了许多重要的历史资料,后人称该书为“善志”。石韫玉在苏州市饮马桥附近的金狮巷的家中有一座藏书楼,名为“独学庐”,嘉庆十七年(1812)筑独学庐时,藏书已超过二万余卷,至道光二年(1822)筑另一座藏书楼“凌波阁”时,已增至三万卷。等到他编撰《凌波阁藏书目录》时,其藏书已增至四万卷,可谓十分丰富,而他依旧对婬词艳曲坏人心术之书毫不手软。

与石韫玉烧婬书得福报类似的,还有扬州王姓书生。《耳邮》卷四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扬州王生,平素为人刚正,如果听到非礼之言,则马上掩耳离开。如果看见婬书婬画,哪怕是别人的,他也要夺过来烧掉。

光绪二年(1876)秋,王生打算去参加省试,但却苦于囊中羞涩。他向一些朋友借贷,也没有结果,因此怅然返家。返家途中,忽见地摊上摆着一本书,他拾起一看,原来是《金瓶梅》。他大怒道:“这种书还公然出售,岂有此理!”幸好他身上还有一些铜板,他遂将书买下。

回到家中,王生让妻子取来火盆,正打算将书扔进去,忽然有一张纸从书页中滑落,原来是一千两银票。夫妇二人十分惊讶,遂仔细检查书籍,又找到了一封信函。王生读罢笑道:“这是贪官受贿的钱啊,用之无妨。”其后,他得以赴试。

上述两例是烧毁婬书得福报的真实故事,古籍中亦有一些反面的例子。清朝的《玉历宝钞劝世文》中也列举了创作、售卖婬书婬画之人死后入地狱要遭受酷刑的情形。这无疑是在警醒当今在做此事的世人啊。

 
做到这五点,才是真正的断舍离 励志人生

做到这五点,才是真正的断舍离

收拾生活中的破烂儿,同时也整理了内心中的破烂儿,能让生活变得开心,这就是断舍离,通过整理、舍弃来调整自己的内心。 “断舍离”这个词, 是由日本女作家山下英子提出的。 “断”是指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
把握大学的黄金岁月---致准大学生们 励志人生

把握大学的黄金岁月—致准大学生们

把握大学的黄金岁月---致论坛的准大学生们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
我想我的伤残,是我的恶业所致 戒杀放生

我想我的伤残,是我的恶业所致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今天,我说一说自己因杀生得现报的事,以警示世人切记勿要杀生,造下恶业。 我是吉林省通化市通钢企业公司第二耐火材料厂工会干事,助理政工师。说起来我这人的心非常刚...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