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有一个流传至今的受持《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感应案例:宋朝元丰年间,有一个叫王圭的孝子。境遇可以说比较悲惨,家里赤贫,没考上科举,父亲过世后连棺材都置办不起,只好卖身为奴,以所得的钱把父亲给埋了。成为别人家的奴仆后,生活也非常悲惨,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日仅拳食”,一天的食物大概就一个拳头那么多,半餐都不够吃。一天,王孝子在外面碰到了一个饥寒交迫的僧人,王孝子心生怜悯,便分出了自己一般的食物给了这位僧人。僧人看到王孝子本来食物就极少,却能分出一半来给自己,大为感动,便拿出一卷《普光明藏》对王孝子说:“每天持诵,可得大富贵。”王孝子于是坚持持诵,后来外出做生意,得连城之富,连城是一片城市的意思,连城之富大概可以理解为在一片城市中不是首富,也是响当当的富翁。果然如僧人所言得了大富贵,不仅得财还得了福,娶了妻生了子。
王孝子最初的境遇可以说是底层中的底层,父亲过世连下葬费用都没有,贫穷到了极点。卖身为奴后,地位低贱,而且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但到后来却能成为一方之富,有财有地位,这命运的反转可以说是天翻地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现在也有很多人在念《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有没有感应呢?也有,有的人念了很多遍经文后,工资翻了一番,职位也从一般职工升到了主管。要不就是赚了点钱,买上了车。这种感应虽然也不错,但与与王孝子的故事相比较,可以说是有天差之别。现在能念诵《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的谁的起点有王孝子那么低,谁的成就又有王孝子那么大呢?那么是《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这部经比较偏心吗?对有的人好,对有的人不好吗?肯定不可能!经书本身没有分别,有分别的是念经的个人而已。
王孝子能从贫贱潦倒到大富大贵,除了念《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的原因外,他身上还有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能有孝子的名声,在孝顺上肯定做得很到位,而孝心是能增福德的。其次,他之所以能碰上《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是因为把自己一半的食物分给了一位僧人,要知道,那时的他一天的食物本来就非常之少,都不够一餐吃,就更不要说吃三餐了。日仅拳食,正常人一个拳头能有多大呢?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都还能分出一半给别人。你说他的慈悲心得多厚?他的喜舍心有多彻底?绝大部分人在这种情况下,我自己都饿得要死,哪怕别人再怎么饥寒交迫,怎么可能还会给别人呢?第三,当僧人告诉王孝子诵《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可得富贵时,王孝子居然没有任何怀疑,老老实实地每天持诵。要是换作其他人,难保不心生怀疑,念这个经就能得富贵?我现在饭都吃不饱,没力气念呢。
虽然王孝子刚开始的处境很悲惨,起点很低,但他后来的发达不是没有缘由的。现在也有很多人在读《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但很多人基本没什么明显的感应收获,或者即使有也是一点小感应。 有的人甚至读了上千遍,好几千遍都没反应,这时候,我们就要多反思自己,是否经常让父母不省心,顶撞父母,对父母不够孝顺?当我们现在基本都衣食无忧的时候,能否拿出哪怕十分之一的财产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呢?或者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当时的王孝子,我会拿出一半的食物分给那位僧人吗?最后回到念经,我们能有王孝子那样的信心吗?我们能做到每天坚持读诵吗?
现在有谁敢说,你只要每天诵读《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就可以得富贵?那为何王孝子遇到的那位僧人敢对他这么说呢?是那位僧人打妄语吗?肯定不是。这就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经常说的,一个少年骨骼清奇,有成为武林高手的潜质。那位僧人不一般,从王孝子的行为中看出来他肯定不会长期贫贱潦倒,于是送给了他《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这本“武林秘籍”。现在我们都能结缘到《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这本殊胜的经,那我们是否也像王孝子那样“骨骼清奇”,有成为“武林高手”的潜质呢?
包括念其它经典也是一样,诵读佛经确实有消业增福的效果,但也有很多人诵了很多经,命运却没什么改变,没赚钱的还是没赚钱,这时候我们就要多反省自己的心性与行为是否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到位了!否则的话,一边努力念经积累福报,一边又通过不好的心性与行为迅速地漏福,积累的福报还没漏掉的多,你如何改变命运,如何改善自己的财运呢?!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历代感应之王孝子感应故事原文:
宋元丰年间,孝子王圭秋闱蹭蹬,卖身葬父,入籍为奴。日仅拳食,饥寒困甚。垄头遇僧,亦饥寒,圭与分半缶食之。僧感其意,出经书《普光明藏》一卷,云:“日诵之,可得富贵也。”圭遂诵之,后出外经营,得连城之富,财福骈臻,娶妻生子,所谓景星庆云,仰众吉之拱向;花攒锦簇,盼五福之絣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