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知道姓氏人口数量第一的姓氏是哪个么?
答案是王姓,2020年全国王姓人口达1.03亿,足见王氏的兴旺发达。
不仅在现代,古代的王氏亦是顶尖的望族,主要包括琅琊王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等,他们都源自秦大将王翦。王家子弟,绵延至今,族中数百余人的名字永远刻在了中华文明史的丰碑之上!
其中仅培养出的宰相或同级别官职足有104人,国家三公50余人;侍中80人;吏部尚书25人;186位名士;39位皇后;娶了39名公主;有文章流传于世的73人;书法家43人(如王羲之)
对这样一个开挂的家族,其背后的故事值得借鉴。
孝悌节义
王家的发达,要先从西汉时期的王吉说起,或许是处于山东,在孔子儒学思想的耳濡目染下,王吉亦是以仁孝为己任,其孝行宿素为乡里认可,而且能为孝父而辞官。
又昌邑王喜欢打猎,百姓都要停止种田而为他修路牵马,王吉屡次劝谏,为人尊重。他又建议废除“官二代走后门” 的制度,另选贤明的人做官;废除角抵这种游戏,削减乐府的开支,向天下表明朝廷提倡节俭的决心
汉宣帝的时候,王吉又第一个站出来提出晚婚晚育,比如汉昭帝12岁的时候就娶妻了,你想民间的问题又该有多严重?就像孔子说的一样,年少之时,应戒之在色。
所以王吉上奏说,结婚太早身体尚未成熟,容易伤身,进而导致短命;而且不明教化,结婚成家太早,早早有了孩子,可自己还是孩子,教育必然缺失,对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很不利。此举可谓甚和天心。
王吉又为官清廉,他住长安时,邻家枣树的枝叶伸入其院中,王吉的妻子随意摘了几颗枣子给他吃。事后,王吉得知枣子是偷摘邻居家的,便将妻子赶走。邻家听说后,执意要把枣树砍掉,后经再三劝说,王吉才将妻子招回。因此当时流传着“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的佳话。
王吉的言传身教可谓是将仁孝义节落到极致,以至于后辈王氏子孙也青出于蓝胜于蓝。
王吉的儿子王骏,妻子去世了,有人劝他再娶一位,但王骏说:“我的德行不如曾子(参),孩子的德行又不如曾子的孩子曾华、曾元,怎么敢再娶?”其德行可见一斑。
到了魏晋时期,王家出了一个大孝子,王祥,其事迹名列24孝之一,典故卧冰求鲤即出自于他。更难得的是,他的生母薛氏早逝,继母朱氏对他并不好,多次在王祥父亲面前说王祥的坏话,所以王祥的父亲也不喜欢他,常让他打扫牛圈,但王祥却更加恭谨。
父母有病时日夜伺候,不脱衣睡觉,汤药必自己先尝。王祥家有棵红沙果树结了果实,母亲令王祥守护,每逢有大风雨,王祥总是抱住树哭泣。
临终留有王氏家训,奠定家族千古基业:
千古家训 | 琅琊王氏家训 (魏晋·王祥)—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
推美引过,德之至也;
扬名显亲,孝之至也;
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
临财莫过乎让;
此五者,立身之本。
参考译文:
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极点;
把功劳推让给别人而自己承担过失,是德的极点;
利益他人、奉献社会,扬名显亲,是孝的极点;
兄弟和顺,宗族喜乐,是悌的极点;
面临财物莫过能够谦让。
这五条,是立身修德的根本。
王祥同父异母弟弟王览,则是24悌之一,其母欲以毒酒害兄。王览知道了,就抢了药酒来喝,他母亲就急忙把药酒夺来倒在地上。因为这一件事,他母亲的心里也就感动了。
当时吕虔有把佩刀,看佩刀上面刻着的字,带了这佩刀的人,做官可以做到三公,吕虔就把这佩刀送给王祥了。王祥拿来给了弟弟,果然后代的子孙,做公卿大官的有九代。
同一时期,王家还有一个大孝子,同样名列24孝之一,王裒,博学多能。他隐居以教书为业,朝廷屡次请他做官都谢绝。
他母亲在世的时候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父母亡故,尚能如此,今人岂不汗颜?
又竹林七贤的王戎,在晋代也是有名的孝子。武帝时为其母守丧,面容憔悴,身体虚弱,连起身都要扶拐杖。
唐时有孝子王少玄,滴血寻亲,终得父亲遗骨,宋时有孝子王圭,卖身葬父,得高人授普光明藏,后显达。
清代有孝子名叫王政,其父王重华一次醉酒之后跟人发生口角,继而大打出手,因此远遁,祖母数十年不见,甚为悲痛,王政千里寻到,太后嘉其孝心,特赦其父。
近代东北亦有一王孝子,守孝三年期满,乡里为其祝贺,想不到要杀的肥猪竟然越牆而逃,跑到他房里,流泪向王孝子跪下,求他救命。
这时王孝子对牠说:「你以前杀猪,现在人家也要杀你;现在你要受这个果,你赶快去认账。你既然求我,你被杀之后,我助你去做人,不要抗债不还。」猪也很听话,自己跑出去,心甘情愿地被杀了,百人因此全家素食。足见孝子德行影响之大,连动物都恭敬尊重。
现代王家亦有多个孝子,如王希海老师,28年照顾瘫痪的父亲,没有一点褥疮,后来他爸发烧,不知道什么原因,仪器查不出来,他很着急,晚上居然做梦,拿着个梯子登墙,发现左梯子腿断了,这个梯子怎么也撑不上。
醒来以后,他说我爸爸左腿有问题,掀开左腿一个大疖子,送到医院把疖子挖出来,爸爸就不发烧了。这就是至孝感通的不可思议。
又有王春来老师,他照顾双双瘫痪在病床上的父母十二年,坚持写亲情日记上万篇,甚至还发明了几十件瘫痪老人的用具。
又有王凯王锐两兄弟为完成父亲遗愿,自制人力板车,并取名“感恩号”,先后两次拉着八旬母亲从老家出发,徒步30多个省份,跨越1000多个城市,走过了37000里的孝行旅程…
还有万达的首富王健林,一个对电影毫无兴趣又日理万机的人,却常常抽出时间陪爱看电影的母亲去看电影。他自己也说:生命当中最最重要的事情,我觉得就是孝和善。孝就是孝敬父母、孝敬长辈,这是最重要的事情。我是非常看中行孝和行善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东西。”
这既是他个人的人生哲学,也是看待其他人的一个参照。“我判断一个人,有两点很重要,第一看有没有孝心,第二看有没有善心。一个能够行善帮助别人的人,不会差到哪里去。”
王家可以说历朝历代都出孝子,其事迹不仅光宗耀祖,更是给世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这是王家发达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其他厚德亦是引人注目。
清廉节俭
东晋时期,有句话叫“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琅琊王氏和司马皇族,共执天下。
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就是得到了王氏的认同,才登上帝位。
但即便如此,东晋第一名相王导,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仓中没有储备余粮,身上从不穿两件丝织衣服!
南北朝时期另一名相王弘,竟也是家无余业,执政却是轻赋税、简徭役、安百姓。两代宰相家无余财,这在今天实在难以想象!
不诬忠良
北宋时有王氏子孙名王祐,由于他的工作出色,做事谨慎,逐步获得赵匡胤的信任,官位也不断晋升,当时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赵匡胤便派王祐去调查。临行之时,赵匡胤告诉他:如果办好了,宰相这个位置就是你的了。
但是,经过王祐几个月辛苦的明察暗访,毫无实据。简单的说,符彦卿就是无罪的。宋太祖等不及了,招王祐述职。
王祐告诉宋太祖:“符彦卿是个忠臣,他在魏州毫无异动。
太祖那里不知道呢?只是想解除人家兵权而已,就说:即使他现在未有反心,但手握重兵,实在让人不放心啊。在这个乱世,临时谋反的也不是没有先例嘛。
王祐吓得磕头说道:符将军与我并无深交,但谋逆他不会做的,臣敢以全家性命担保。自古以来,因为人主猜疑而导致良将被诛,国力不振的例子屡见不鲜?请陛下三思啊。
赵匡胤气坏了,谁叫他就是陈桥兵变临时造反起家呢。不过他城府深,只是让王祐退下而已。
第二天王祐就接到改派襄州知州的调令。由于没有和皇帝一起诬陷忠良,当然也就得不到圣眷。别说当宰相,连知州这个职位都一直做了好多年。
他一气之下,在襄州的宅子里种了三棵槐树,并且有点睹气的说:“我这辈子当不成宰相了,我的子孙迟早有当三公的!”
这个可是有典故的,史书记载当时周朝的时候,宫廷之外就有三棵槐树。百官朝见周天子的时候,三公都是面向槐树站立,因此从周代到宋代,“三槐”都代指三公。
果然三十年后,王祐的次子王旦成了宋真宗的宰相,而且一当就是近二十年,死后谥号文正。甚至由于王旦的贤明,三槐王氏名气节节高升,成了名门望族,在王氏众多分支中仅列太原王、琅琊王之后,子孙飞黄腾达而长盛不衰。
自强不息
书圣王羲之,亦是王家子孙。据说王羲之为了练书法,洗墨染黑了一整池水,而当他教自己的孩子王献之练书法时,足足练尽十八缸水!
另一王氏后人,南朝梁代文学家王筠在自述勤学经历时说:“幼年读五经,七八十遍,抄录百余卷。”
本身天资聪颖,又恪守礼仪,再加上手不释卷,方成惊世之才!
不仅如此,南北朝王僧虔在《诫子书》还告诫王氏子孙,不要凭祖上福荫入仕,要读百卷书,勤学努力建功立业,像极了祖宗王吉的劝谏。
南北朝王褒又在《幼训》中更要求家族子弟,惜时好学,不废学业,始终如一。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王祥的家训,:
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极点;
把功劳推让给别人而自己承担过失,是德的极点;
利益他人、奉献社会,扬名显亲,是孝的极点;
兄弟和顺,宗族喜乐,是悌的极点;
面临财物莫过能够谦让。
这五条,是立身修德的根本。
从始至终,你会发现言行一致,不昧良心,孝悌为先,清廉节俭的美德在无数王氏子孙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以德为先,自然光宗耀祖;家风不正,富不过三代。这就是所有中国世家的成功秘诀。
一个真正优秀富强的家族,不在于金山银山,也不在于身居高位,恰恰在于有没有足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后人。
而这样的后人,不光需要技能和学识,更源于流淌于血脉中祖祖辈辈积累的福报与厚德。
因为教育的教字,是先写孝,再写文,所以中华的教育始终是以德为先,以培养完美人格为目标。这才是学问的真谛。
一个伟大的家庭,不只是传给孩子们财富和产业,更是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善良仁义,以及孝悌忠信的家风。
须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圣贤之德,万世不衰,正所谓厚德方能载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愿得子孙显扬绵延的诸君,当如是效仿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