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惊人发现百病不侵的秘密,其实就是本师一直倡导的 2023年1月13日 22:03:24回头是岸 Warning: fopen(/www/wwwroot/fofagm/wp-content/uploads/avatar/4e54081d6ba2a4b049c24e68b98c8c02-d.png):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www/wwwroot/fofagm/wp-content/themes/begin/inc/avatar-cache.php on line 26 Warning: fclose()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resource, bool given in /www/wwwroot/fofagm/wp-content/themes/begin/inc/avatar-cache.php on line 27 回头是岸 2763文章 16评论 行善积德评论2阅读模式 有科学家用了3年的时间,对近7百名百岁老人跟踪研究。发现他们不易生病,健康长寿的秘密是:拥有一个好的心态。 深以为然,元代医学罗天益也说过:“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内心混乱,欲望开始丛生,就容易招致病魔。而内心平静,和悦之气升起,就可以百病不侵。 所以最好的养生,其实就是内心慈悲。这,也是释迦牟尼佛终其一生,一直通过言传身教,希望让我们刻在骨子里的。 人有了慈悲之心,就会变得宽和 一个慈悲的人,从不斤斤计较。 他们总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为对方开脱。被别人冒犯,情绪也不容易走极端。 他们能容人,能谅人,内心常常处于安宁的状态。 晋代著名养生家葛洪云:“常其宽泰自居,恬惔自守,则身安静,灾害不干。” 内心安宁的人,身体更少出现问题。因为情绪稳定,不会大起大落,所以气血就不会停滞。 他们敞开心扉,宽恕了别人,把愤怒、焦虑、恐惧都放出去,气血自然通常无碍。 正所谓心宽一寸,病退一丈,宽恕才是最好的药方。 人有了慈悲之心,就会懂得感恩 父母养育我们,不是理所应当,我们要懂得感恩。 自然万物供我们取用,也不是理所当然,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享受的是自然的赠与。 世界不是围绕着我们转动的,明白了这一点,人才会有谦卑之心,才会懂得感恩别人的赠与。 不懂感恩的人,总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他们不懂谦卑,总是狂妄自大,索求无度,贪婪狂妄。 周润发、邵逸夫、曹德旺,这些富豪们正是因为懂得感恩,所以才会选择裸捐。 所有人都在苛求财富,他们却选择把财富还给公益、感恩大众。他们从不认为自己占有了财富,反而谦卑地面对世界。 他们内心没有贪婪郁结,反而活得简单通透。 《黄帝内经》有言:“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者,“德全而不危”。索求无度,不懂感恩的人已经丧失了德行,迟早要遭受祸患。 人有了慈悲之心,就会变得善良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道:“夫养性者,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径也。” 保持善良,百病不侵,才是养生的大道。 现代医学也认为:快乐的精神状态可以让人的免疫力大幅提高,增强抗病能力,利于治病防病。 有一个仁慈善良的心,能让人收获快乐,它让人长寿,是健康的源泉。 孙思邈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一个人不讲究品德修养,即便服用灵丹琼浆,也无法延年益寿。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养一颗慈悲的心。 心怀慈悲之人,以爱待人,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才能长寿。 复制文章 2 登录收藏 https://fofagm.com/28635.html 复制链接
行善积德 孝亲行善事业风生水起 讲一个我同事的事。 大约在2005年到2008年,我在北京一家公司工作时,有一个同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他个子不高,大约1.6米,也许还不到一米六,总之,作为一个男人来说,这样的身高,真的很矮很矮,且... 2022年1月16日评论
行善积德 改造命运之发慈悲心,广积阴德 善一定要积很多,才能发生大作用。而且所积的善最好是别人所不知道的阴德,才能够扭转命运。然而行善积德都以慈悲心为根本。慈就是给众生快乐,悲就是拔除众生痛苦。时常关怀众生,处处为别人着想就是慈悲心。所以华... 2021年9月21日评论
行善积德 夫妻布施钱财亲戚治病后,成大财富 老子曰:万物舍此而求生。 有一对夫妻,艰难辛苦做点小买卖。经过了多年,积蓄了十多万元。谁料一位亲戚得了重病,夫妻俩二话没说。十多万元给亲戚治病,结果病好了。 一般人能送上几万元给亲戚治病以是不错。全都... 2023年1月13日评论
行善积德 出资修路化了大灾 我从事预测学以来,上至省 长、中 将、部 长、科学家,下至老百姓,对测出他们的大难和死亡之灾及时为他们化解,使他们化凶为吉,救了一千多人的命。 一九九五年冬,我从国外回来,广州军 区的罗某找到我,十分... 2022年1月2日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