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戒杀放生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今天给大家讲述的故事名字叫严恭。 杨州的严恭,本籍泉州人,家境富有,没有兄弟,父母很疼爱他,无论严恭说什么都顺从他。南朝陈太建初年,严恭二十岁,他向父母请求,希望拿五万钱去杨州做生意,父母答应了他的请...
阅读全文
放生巨大乌龟显灵性 戒杀放生

放生巨大乌龟显灵性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方圆数百公里,横无崖际之慨。佛学社功德会赴此大湖放生,算来已经三次,而每次赴这深蓄奇怀逸气湖泽,总伴有令人不可思议的事件发生,念来也着实令人感荷不已。其胜缘善道,至诚感通之功...
阅读全文
放生的意义 戒杀放生

放生的意义

放生就是看到有生命的异类众生,被擒被抓被关被杀,惊惶失措,命在垂危之际,发慈悲心,买物救赎,予以解救释放的一种行为!放生的对象没有限制。举凡天上飞的如鸽子、麻雀,地上走的如鸡鸭、牛羊,水里游的如鱼虾、...
阅读全文
放生以大悲为要 戒杀放生

放生以大悲为要

放生以大悲为要 《大智度论》说:"慈悲为佛道之根本。"故对于放生,不能仅仅当作一件表面上的好事,而应以大悲心为本而放生。如宋朝的大文学家苏东坡的爱妾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热衷于放生,有一天到山林里放生回...
阅读全文
冥报记15:马嘉运的故事 戒杀放生

冥报记15:马嘉运的故事

唐朝魏郡人马嘉运,武德六年正月,一天晚上,走出家门,忽然看见两个人,各牵一匹马,已在门外树下站着,嘉运问:“你们是什么人?”答说:“是东海公的使者,前来迎接马公子。”嘉运向来有学识,在州里声名远播,常...
阅读全文
《安士全书》:劝宰官 戒杀放生

《安士全书》:劝宰官

  恭摘自《安士全书白话解》   劝宰官(以下说当官不宜杀生)节选03   普天之下,富贵贫贱,万有不齐。有的人,高车驷马,威德巍巍;有的人,负贩肩挑,伶仃孤苦;有的人,安富尊荣,金珠满箱;有的人,糟...
阅读全文
念佛及放生3年半的神奇感应 戒杀放生

念佛及放生3年半的神奇感应

  对于佛弟子而言,只要精进修行,绝大多数都会遇到感应。每个人遇到的感应可能都有一些不同。如何对待感应?什么情况下可以跟别人说?本文介绍了一位净土行者遇到的一些感应,并解答了上述问题。本文全文转载自华...
阅读全文
为什么说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戒杀放生

为什么说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一个人如果真的想要求得福寿,一定要把善事做的既深又广。然而若想把善事做的既深又广,所有的善事中没有比放生更彻底更完美的。这是因为一个人嘴巴吃的,肚子装的十分有限,所以一个人如果戒杀吃素,少杀掉的生...
阅读全文
《安士全书》:鱼哭记感 戒杀放生

《安士全书》:鱼哭记感

  恭摘自《安士全书白话解》节选04   鱼哭记感(见《广仁录》)   宋诸暨县令潘华,修普贤忏法,禁止捕鱼。后来奉诏补缺,梦见江河中几万鱼都哭泣说:“长者离开,我们就难以免除被烹杀的命运了!”哭声动...
阅读全文
《安士全书》:蝇蚁索命​​、老鼠报恩 戒杀放生

《安士全书》:蝇蚁索命​​、老鼠报恩

  恭摘自《安士全书白话解》   蝇蚁索命(出《观感录》)节选13   明末,无锡余氏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持斋奉佛。但他平生最讨厌苍蝇蚂蚁,一见就杀。七十二岁时,病得很厉害,大喊有无数蚂蚁爬入口中,又喊有...
阅读全文
《安士全书》节选23:求功名者不宜杀生 戒杀放生

《安士全书》节选23:求功名者不宜杀生

  恭摘自《安士全书白话解》   劝求功名者(以下说求福不宜杀生)   世上读书作文的人,早起晚睡,废寝忘食,一心只为求取功名。父亲告诫儿子,老师勉励学生,抓紧一分一秒,一心只为求取功名。可是,那些年...
阅读全文
放生行善给我带来好运 戒杀放生

放生行善给我带来好运

  现在,一些人开始羡慕我,说我这个人运气好,不愁吃穿,有房有车,还有一个听话懂事的儿子,甚至还有的人说是懒人有福等。听了这些话,我是偷着乐。别人可能有所不知这是我放生行善得到的回报。熟悉我的人也许知...
阅读全文
德森法师:杀生放生善恶果报昭然若揭 戒杀放生

德森法师:杀生放生善恶果报昭然若揭

  杀生放生善恶果报昭然若揭(一九四三年二月初八释迦世尊出家日)   云棲大师曰,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佛制戒律,杀戒居首。令人止杀,即所以护生也。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乾曰大生,坤曰广生。...
阅读全文
劝友放生书 戒杀放生

劝友放生书

  劝友放生书   (此文节选:索达吉堪布的讲话)   我们都希冀自己与亲友能一生平安,共享天伦,而世上的一切有情,亦莫不如是,"畜牲也有母子情,犬知护儿牛舐犊。"如果它们惨遭无辜杀害,怨愤之情,实是...
阅读全文
《安士全书》节选29:劝勿食蛙 戒杀放生

《安士全书》节选29:劝勿食蛙

  恭摘自《安士全书白话解》   劝勿食蛙   捕蛙的人大约都是渔船上的无赖,劝他们戒杀,自然不会接受。但美味很多,数到青蛙时,已是劣等。吃的人少了,捕的人自然就稀了。蛙诉商冤(见《现果录》)   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