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祖籍是江西,从九世祖起龙公才开始迁居湖南衡山。
七世祖乐山公出生于清朝康熙十一年,也就是1672年。他的学问积得很深,文章做得很好;但未参加考试,而是跟从祖父学医,并开了一家小药店。
因为他的医术精良而且又乐善好施,所以医名大著。
后来因为药店被偷,因此关店歇业,还抵押了住的房子还债,暂时迁居乡下。
当时的地方官绅,因为乐山公行医救人,遭此不幸,于是就凑了钱协助他赎回原来居住的房子,另外再租一间房屋开药店。
康熙四十二年,也就是1703年,衡山发生了大瘟疫,求医的人昼夜不断,因而救活了很多人,而乐山公对于穷人和受刑犯救济尤其的多。
当时的县长葛公,以乐山公的盛德及博学多闻,特别聘请他到县府里担任幕僚,并且向乐山公说:“你存心救人,我没法报答,就教你的儿子读书成名,作为对你济世救人的回馈吧!”
乐山公接受了葛县长的建议,就送儿子先焘进入了雈峰与集贤两书院读书。
后来先焘不久考中了举人,又考中进士。
乐山公当时已六十七岁,送儿子进京参加会试,经过一个名叫滠口的地方(就是现在湖北省黄陂县西南四十里处),正好碰到严冬的时候发生了瘟疫,经公医治的病患,都能立病愈。
乐山公七十四岁的时候,又带领儿子进京等候任用。经由运河北上,当时的运粮船工有许多人得了传染病,经乐山公医治都能立刻痊愈。
此事遍传于各粮船间,许多粮船的病患,纷纷于船旁呼叫,并用绳子将乐山公乘的船系住,使船无法前行,乐山公不忍见死不救,就嘱咐儿子先焘改从陆路雇乘骡轿赶赴京城,自己留下继续治病救人。
经过了几个月,等到传染病停止了,他才到达京城。
此时正好先焘已奉派担任陕西省镇安县的县长,乐山公于是陪儿子上任。
到达镇安县以后,指示山地民众,就地采药,以增加收入。
次年,返回湖南衡山老家后,寄信给儿子,教他爱民治世的方法和道理。信中情词恳切,被儿子的上司陕西巡抚陈文恭见到,大加称赞,将这封信印发送给全省的官府参考,以资策勉。
这封信以后被刊入《皇朝经世文编》这本书中,为世人所传诵。
乐山公在衡山的时候,常到监狱里为犯人义诊。
儿子富贵显赫的时候,乐山公已经八十多岁了,依然常到监狱探视病患义诊。
县官见他年老,派人向乐山公辞谢,他回答说:“救人是我最快乐的事情。”
乐山公八十四岁的时候,儿子先焘因为继母逝世辞官回家,而又因为父亲年事已高,就决定不再复出做官。
在某一天的深夜里,大雪纷飞,有一个病患的家属敲门求医外出赴诊,先焘就起身开门,并对来人说:“我父亲年老,深夜不方便惊动,您可否明天早晨再来?”
不料这时候乐山公已经听到声音披衣起床,就叫先焘入内室,并且对他说:“这应该是生产急诊,怎么可以延迟医治呢?”于是就穿上木屐随却来人前往赴诊。
这种舍己救人的情操,如此的真切,着实让人钦佩,所以老天有眼,明察秋毫,报施给乐山公的果报也特别的丰厚。
乐山公九十三岁的时候,孙子肇奎,获得乾隆壬子年乡试的第二名。
曾孙有七人,镐敏、铁敏两人都是翰林,并膺任主考学政的官职;鏸敏、钰敏两人都是举人,做过县官。镜敏在拔贡考试通过后,派在军机处任职,而镇敏担任京官,钑敏选上孝廉方正,当时人们尊称他们为”衡山七子”。
先高祖母康太夫人七十寿辰的时候,当时的名士阮文达曾送有一付贺联称:”南岳钟宁,南陔衍庆;七旬今寿,七子成名。”贺联的词意贴切,实在是人间佳话啊!
我的祖父亦峰公,是乐山公的玄孙,考中咸丰癸丑年的翰林后,历任广东石城新会的知县,高州府的知府及奏奖道员。
而且居官廉洁,尽心民事,造福地方,对于当时所发生的械斗巨案,宽厚的处理,保全了很多生命,积德甚厚。民间还特别建立了生祠来纪念他,可见其受人尊敬的程度。
我私下常想孟子所说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的涵义。
乐山公的子、孙、曾、玄四代都发了科第做官,到了第五代的亦峰公,也依然能够积极的行善积德,发扬祖先的遗德。而到了我的父亲中丞公,则更为的贵显。
本人则忝为第七代,仈然承受著乐山公的余荫遗泽。所以说乐山公的厚德,泽被子孙,实在是已经超过孟子所说的五代了。
探讨其原因,乐山公的医术高明能救活病人,已经是不容易了;而医术精又能够轻财仗义,诚心济人,则更是难上加难了。
我们所见到各地的许多名医,靠行医而积了不少财,甚至千万、亿万财富的,也大有人在,但是财富能够传到第三代的真是很少,就算偶然有例外,也必然是医术精而且又好行善布施的医生。
我真希望能够多遇到几位像这样行善救人的医师应世,才是社会之福啊!
近来生活较艰苦,医药又昂贵,贫病的人多无力就医服药,这正是医药界发心行善的最好时机了!所以特别在此敬述乐山公行医济人的旧事,希望能提供给医药界的大德们,作为行医济人的参考。
现在我还要再作一些分析与补充。
乐山公的医术高明,活人甚多,但是药店被窃,便得要抵押房屋还债,因此可知他的经济情况的确不佳。
到了八十多岁的时候,儿子作县长返乡归来;在大雪夜中,仍是穿著木屐步行外出赴诊,我们就可知道,乐山公到了老年仍然是那么清贫啊!
四书《大学》上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医师、药店都是发财的行业,但是若对贫困的病患义诊、赠药,则不会发财了。
然而乐山公虽然不能够发财,而竟能够发身,当时获得社会大众的一致推崇,可说是德誉盛于当时,名声传于后世了。实在是不容易啊!
不仅如此,曾听到先辈们说,伯曾祖点中翰林的时候,捷报由京城传到家中,高祖母康太夫人,手里正抱著第七个儿子喂奶,就立刻亲自下厨房、做饭款待报捷的人,由此可知家中清寒的程度了!
我的曾祖父曾担任京官,死后没有任何的遗产,因此我祖父亦峰公,从小就孤苦而贫穷,在山斋里读书的时候,必须自己煮饭吃。四十二岁的时候,才进入了翰林院。
以后曾在广东省担任县长的职务十多年,为官廉洁自持,又常常捐出所得,在地方上提倡各种的善事,例如:育婴堂、种牛痘、修路、造桥、购义地、埋露棺等,因此死后留下的存款不多,所以先父早年的时候,就必须仰赖外出工作的薪资来供给家用。
我的母亲为曾文正公的么女(曾文正公就是清朝的中兴名臣曾国藩先生),文正公的家规规定,凡是嫁女儿娶媳妇,花费限用在二百金以内,先母出嫁,是在文正公夫妇逝世后的数年,有奁金三千,也移拨出来,供作家用及赔垫祖母被某钱号倒掉的款子,以致于个人的积蓄都空了。
离开湖南老家,要往东行时,祖母只能给路费银钱六百两,此外则是一无所有了。
我母亲中年时,每次谈到当时艰苦的情况,常常是泪随声下:自己身为王侯将相之女,嫁给了数代都是仕宦的大家庭,生活尚且如此的艰难困窘,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实在是难以让人相信啊!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琐屑的叙述,目的就是要证明“仁者以财发身”,而不是“以身发财”的大道理,实在是有其深远的涵意呀!
这里我们所应该注意的重点是:虽然是数代的清贫,而换得了后代子孙的发达啊!与那些多留财产以害子孙,助长子孙的骄奢婬逸,使得子孙陷于堕落的,两者相互比较,实在是有天壤之别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