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之道 常见己过

过去有两户人家,是隔壁邻居。张家的人,大家和乐相处,天天过著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隔壁李家的人,刚好相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可以说是弄得鸡犬不宁,无法过日子。

有一天,李家的人跑来问张家的人说:“你们一家人为什么不吵闹,能够和睦相处呢?”

张家的人就对他说:“因为我们一家人都认为自己是做错事的人,所以能够互相忍耐,相安无事。而你们一家人都自以为自己是好人,因此就常常争论不休,大打出手。”

李家的人听不出其中的意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呢?”

张家的人就向他解释说:“譬如这里放有一个茶杯,一个人不小心将它打破了。打破杯子的人不愿意认错,还理直气壮的大声骂道:‘是谁将杯子放在这里的?’放杯子的人也不甘示弱地大声说:‘是我放的,你为什么不小心要把它打破?’两个人都不肯退让,总认为自己没有过错,僵持不下,当然就吵闹打架。反过来,如果打破杯子的人能够道歉说:‘对不起,是我疏忽打坏了杯子。’对方一听也马上回答说:‘这不能怪你,是我不应该把杯子放在这里,害你打破。’像这样两个人彼此愿意坦白承认自己的过失,互相礼让,这样怎会吵吵闹闹呢?”

世间一般人的心理,总以为我是好人,别人是坏人。我怀才不遇,怪天下的人都辜负我。我很伟大,别人都很渺小。我所做的事都是对的,而别人可以说都一无是处。快乐我来享受,痛苦由你承担。只要我富裕,别人贫苦没我的事。如果每个人都抱持这种自私自利的观念,那么我们生存的社会,就会充满纷争不安,自己也无法过著幸福的日子。

六祖惠能大师曾经说过:“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世间的人,如果想要修学佛道,一切法门都不妨,要紧的是自己要时常自我反省,看看有没有什么过失?这样就契合了佛教的义理。也就是说,学佛的人必须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检讨自己。能够反观自心,知道自己的过失在那里?如果连过失在那里都不知道,怎有可能改过呢?有过而不能改,又如何能够超脱呢?佛法教人改过向善,改之又改,改到真正无过可改,不执一切,使心地清澈,一片灵明,自然能与佛心相应。

人类纷争主要的原因,都是由于无法时常观察自己的过失,反求诸己,所谓“不见己过,只见人非”,对自己很宽厚,对别人很严酷。因此,一直没有机会认识自己,面对自己,当然也无法在心境上有所提升和成长。

“常自见己过”的重点在于回光返照。想一想:江河因为有回流,所以觉得更深远;高山因为有回峰,所以觉得更壮观;洗衣机因为有回漩,所以能清净污垢;太阳因为有折射,所以才出现彩虹。人的思想也因为有回转,才显出智慧更高超。回就是归,修行就是因为有回归,所以才真正进入另一种境界。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够蓦然回首,反观自省,直下照见自心本性,那么思想行为就不会歪邪偏激,误己误人,可以依正知见,中道而行,这就是人生的一种提升,也是修道的目的。

修养的进步,是在逐渐摆脱情绪反应的束缚,解脱自我主观的支配,以冷静的心情来应变动乱,以判断的思考来明辨是非,以热诚的态度来待人接物。

一个人能够观察自己,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好和坏;一个人能够勉励自己,就可以见到自己的对与错。一个人能够看出自己的坏和错,那就是对自己的态度非常客观,这个人才可以说在他的人生当中,有一个大转变,也才可以说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道人之善,不扬人之恶 学佛修行

道人之善,不扬人之恶

《弟子规》上有,「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外头人有没有善恶?没有,善恶是你自己起心动念,你自己不起心不动念,外面境界没有善恶、没有是非、没有对立,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懂。真正修行人看到别人善,立...
学佛就是学做人 学佛修行

学佛就是学做人

我们要学佛,要学做一个好人,首先要肯定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儒家大德告诉我们「人性本善」,以这个为基础,来修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佛又告诉我们心量要大,量大福大,心同...
十二因缘 学佛修行

十二因缘

生与死是人生的两大课题: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死的由来,佛教说为‘十二缘起’,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循环相续的结果。也就是说,有情众生由于一念‘无明’,因而造作各种...
永远保持平常心 学佛修行

永远保持平常心

  外面的现相在面前,只要你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全是好境界。你在这里面会体会到,全都是诸佛如来大慈大悲应化在我们面前,来帮助我们提升的。顺境里面、善缘里面,看你还有没有贪念,容易生起贪念;...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